学术论著 | 许丹红、桂勇: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3-10-09浏览次数:426

编者按

“学术论著”是必赢bwin线路检测网站推出的学术栏目,介绍本院教师新近发表的前沿研究。本期推荐文章来自社会学系桂勇教授及其合作者。


许丹红,桂勇. 如何助子成龙?——家庭教养方式对优质高等教育获得的作用. 社会学研究, 2023, 38(05): 157-179+229-230.


论文简介

1. 研究问题

这篇文章讨论了一个当代中国父母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对孩子考上好大学产生影响。你可能经常在新闻媒体上听到“赢在起跑线”、“鸡娃”之类的说法,也可能经常看见很多家长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孩子。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有多么地重视!因此,当代中国父母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是:父母是不是能够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帮助孩子考上好大学?是否只有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才有这个机会,还是每个家庭都可以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帮助孩子获得学业成功?更重要的是,哪种家庭教养方式最有效? 

2. 家庭教养方式是什么?

家庭教养方式关注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和培养他们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有些父母对孩子给予更多宽容和理解,还有些父母则相对“佛系”。在学术界,研究者一般基于“要求”与“回应”维度将家庭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宽容型(低要求-高回应)与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 

3. 为什么家庭教养方式很重要?

在中国,考上好大学被认为是人生成功的一部分。但现实情况是高等教育资源有限,并非人人都能获得优质高等教育。在如何帮助子女考上好大学这个问题上,父母所能提供帮助的方式不外乎有三种:遗传基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行动策略。由于遗传基因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都是较难改变的事实,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更具现实借鉴价值的是家庭行动策略。因此,父母更想知道他们的教养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孩子考上好大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是哪种家庭教养方式更有效果。

4. “拼教养”能够“助子成龙”吗?

利用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的数据,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家庭教养方式既部分地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同时也可能独立地对孩子考取精英高校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家庭教养方式并不完全受制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换言之,家庭教养方式并非天然不平等,每个家庭都有机会通过家庭教养方式来帮助孩子获取学业成功!

5. 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更能“助子成龙”?

对于孩子考取精英高校而言,最有帮助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宽容型教养方式。另外,权威型教养方式也有一定帮助,但可能不如宽容型教养方式明显。具体而言,在控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的情况下,与宽容型相比,忽视型的子女进入精英高校的几率下降44.9%;权威型的子女进入精英高校的几率下降35.6%;专制型的子女进入精英高校的几率下降65.7%。这表明在同等社会经济地位的条件下,宽容型的子女进入精英高校的几率最高,权威型次之,而忽视型与专制型的几率较低。

区别于西方文化对个体独立性的强调,中国家庭可能更强调亲子之间的紧密联结。特别是在教育竞争日愈激烈的背景下,高考对中国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和焦虑。相较于其它家庭教养方式,宽容型教养方式对子女更能持宽容和理解态度。此外,从认知角度看,宽容型更加强调鼓励子女的自主探索。在宽容型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子女获取的这些品质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教育环境中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结论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启示。在当代中国社会,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成长发展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可能存在着对于如何“助子成龙”的片面理解。例如,所谓的“拼爹”话语过分渲染了既有客观资源的壁垒性,消弥了个体奋发向上的策略指向与精神意义。本研究指出,“拼教养”亦是“助子成龙”的一条恰当途径。因此,应当鼓励并支持家长选择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例如,可以鼓励家长采取更开放、支持和包容的教养方式,以促进子女的学业发展;特别是对于弱势家庭而言,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是提高子女学业成就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有助于打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流动的实现。



作者简介

许丹红,必赢bwin线路检测网站社会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社会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等。已有研究成果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学术刊物。

桂勇,必赢bwin线路检测网站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基地主任、必赢bwin线路检测网站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网络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社科新人与国家级人才项目。主要教学及研究领域包括经济社会学、网络社会学、社会心态与社会思潮等。